orange平台





中山市orange平台精密钢球制造有限公司

orange平台钢球

15年专注于钢球研发生产
中国行业十佳诚信企业、质量 、服务

全国咨询热线13928159297

行业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行业新闻

钢铁业结构调整缺乏新意 “十二五”难有大作为

发布时间:2022-03-16 16:54:11来源 :orange平台钢球

吸取以往产业政策因脱离市场实际而屡屡落空的教训 ,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《钢铁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弱化了行政控制色彩,强化了政策引导概念 ,意图实现“十一五”期间钢铁行业的未尽之业 。

这是继2005年颁布《钢铁产业发展政策》、2009年颁布《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以来,中国政府第三次出台钢铁行业纲领性文件。

接受笔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对此前的行业政策都颇有微辞 ,认为其未脱计划经济色彩 ,与市场真实情况相背离 。

谈到钢铁“十二五”规划 ,多数受访者认为,尽管弱化行政色彩昭示着行业主管部门的调控思路悄然生变,但钢铁行业粗放发展、结构性过剩的痼疾,却很难因此得到解决。

从控制到引导

过去十年 ,中国钢铁经历了令世界羡妒的规模扩张 。

1981年中国粗钢产量仅有3560万吨 ,2000年达到1.3亿吨,年均增速为7% 。而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已较2000年增加4.4亿吨,年均增速27.2% 。

从投资方面来看,1981年以来,中国钢铁总投资完成25661亿元。其中,2001年以来完成20830亿元,占81.2%。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到30.6% 。这也使得中国钢铁产能迅速提升至7亿吨以上 ,年均增速19%。

但是 ,过度追求规模经济的粗放发展模式也使行业遭遇资源、环境瓶颈,加之经济增长减速引发钢铁消费降温,钢铁行业在十年华章之后跌入微利时代 。

另一方面,中国钢铁产业规划一直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方式 ,致使针对行业规模的规划目标与实际总量产生严重偏差。“十五”期间,中国规划粗钢产量为1.4亿吨,而2005年实际产量达到3.5亿吨。

产量的快速增长与产能的不断增加,被认为是过剩的信号。行业主管部门指出 ,正是钢铁产能过剩的矛盾 ,导致中国钢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。

2003年12月,为遏制投资过热 ,国家要求制止钢铁 、电解铝 、水泥行业盲目投资,快速扩张的民营企业被推向风尖浪口。2004年铁本事发,常州“钢铁大王”戴国芳锒铛入狱。

2005年7月出台的《钢铁产业发展政策》 ,第一条即提出“钢铁生产能力保持合理规模” 。但国内钢铁扩张并未因此减速。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国粗钢产量由3.5亿吨增加到6.3亿吨 ,年均增长12.2%。

金融危机爆发后 ,中国于2009年初出台了《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,力图将“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”。

这份规划明确将当年粗钢产量定为4.6亿吨,同比下降8%,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.3亿吨,下降5%。

规划还预测 ,到2011年,粗钢产量为5亿吨,表观消费量为4.5亿吨。但是 ,2009年中国实际粗钢产量达到5.7亿吨,翌年达到6.3亿吨。

“十年来,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对经济发展估计不足。在严重低估需求的基础上,国家对钢铁进行了控制性发展 ,但却越控制越多 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。

钢铁“十二五”规划制定前,有关部门针对之前的历次规划失误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。

最终 ,在继续以严控产能扩张作为基本原则的同时 ,新五年规划取消了对钢铁总量的量化概念 ,对此的描述仅为“使钢铁总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”。新规划还淡化政策了的限制作用,加强了政策的引导性。

在粗钢消费预测方面 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、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坦言,对2015年 、2020年的需求预测,业内争议很大 。因此新规划分别采用行业消费调研法、地区消费平衡法、消费系数和回归分析法三种方法对2015年国内粗钢消费量进行了预测,最后综合预计2015年消费量达到7.5亿吨。

“这个数据比较保守 ,今年我国钢产量有望达到7亿吨,以此来看,未来钢铁工业还有适当的发展空间。”李新创对笔者说。

上海钢之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章则对笔者表示,最终需求是市场变化修正后的结果,7.5亿吨的预测应属于较为中性的判断。

结构调整缺乏新意

“十二五”被认为是钢铁行业“转方式、调结构”的关键时期。

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指出,为引导钢铁行业解决结构性过剩矛盾,钢铁“十二五”规划重点提出改变目前“北重南轻”的局面,环渤海 、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厂 。

规划同时要求,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辽宁 、山西等钢铁大省要减量调整区域内钢铁产业布局,湖南、湖北 、河南 、安徽、江西等中部地区不增加钢铁产量,西部相对独立的市场区域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产业,新疆、云南等沿边地区,要积极探索利用境外矿产 、能源和市场 ,发展钢铁产业。

骆铁军认为,钢铁工业规模已经很大 ,并已具备由大到强的转变基础。钢铁行业要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,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提高 、依靠技术进步 、科学管理、人才成长转变 。

不同于以往政策,钢铁“十二五”规划将品种质量作为规划目标首条。

对此,李新创解释说,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,钢企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,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质量、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。

同时,加快发展关键钢材品种 ,鼓励有实力的钢企开发高端钢材品种 ,同时避免投资浪费和高端产品的无序竞争。

对产品升级的重点,骆铁军的看法与李新创一致。他也提到了应避免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造成资金浪费,办法是“由少部分有实力的企业承担高精尖的品种的开发,以满足新兴产业需求”。

在品种质量之外,联合重组、淘汰落后是实现钢铁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。对此 ,钢铁“十二五”规划设定了到2015年实现前十大企业集中度达到60%的目标。

新规划重点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 、跨所有制兼并重组,充分发挥大型优势钢铁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 ,形成3-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的企业集团;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,促进区域钢铁企业加快产业升级 ,形成6-7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。

业内人士表示 ,之所以选择若干重组项目实施重点突破 ,主要是希望能够借此以点带面,促进全行业重组。

2009年的《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首次将规划具体到了项目,提出发挥宝钢 、鞍本 、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,推动鞍本与攀钢、东北特钢,宝钢与包钢 、宁波钢铁等一系列兼并重组。

“十一五”期间,前十家钢铁企业的产量集中度从2005年的34.7%提高到2010年的48.6%。区域重组的进展较快。受地方经济影响 ,各地钢企迅速通过重组并购壮大,成为我国钢铁重组的主力军,但以提升竞争力为目的的重组也开始变味。

全国人大代表 、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国曾于今年“两会”期间表示 ,此前与河北钢铁[3.43-2.00%股吧研报]集团进行渐进式重组的12家民营企业,无论是从管理、技术、资源、资金,还是审批立项 ,都存在明显的问题。而这些企业主要是想通过跟河钢进行重组来解决生存问题 。

在行业进行结构调整过程中,地方利益成为最大障碍。钢铁企业作为地方纳税大户 ,往往受到地方政府保护,致使兼并重组与淘汰落后阻碍重重。

对此,钢铁“十二五”规划提出,加强财税、金融、贸易 、土地 、节能、环保、安全生产等各项政策与钢铁产业政策的衔接 ,制定钢铁工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,指导地方和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工作。

实际上,这一思路已提出多年  ,至今并未形成重大突破。

行业转型艰难

规模高速膨胀与利润水平连年降低的巨大反差,让占世界一半产量的中国钢铁行业难诉其苦 。

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中国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从2004年的8.11%一路下滑。

2010年年底,这一指标已降至2.91%,处于全国工业领域最低水平。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,中国钢铁行业利润率一直处于3%左右的低谷 。

李新创坦言,由于目前行业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,加之原燃料价格处于高位 ,因此中国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,行业进入低盈利时[1.300.00%]代 。

中国冶金报11月近期的《钢铁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调查报告》(下称《调查报告》)显示,82.7%的受访者认为中国钢铁业未来十年将经历残酷的市场竞争。

报告称,生产热轧宽带钢的企业 ,仅被重点统计的生产企业就有30家,其中产量占比重超过3%的有10家;在冷轧宽带钢领域,被重点统计的生产企业共有29家,产量占比重超过3%的共14家 。

上述两种钢材一度被定义为行业“高端产品”,但随即成为过去5年钢铁企业竞相扩张的重点项目。

虽然主管部门“十一五”期间在淘汰落后、兼并重组、布局调整等方面做了多种尝试,但在一系列公布的指标背后,行业痼疾依然难以动摇。

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评价说,产能淘汰的政策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产能扩张助推器,每一次淘汰标准的提高,都成为企业新一轮产能扩张的开始 。

2006年,国家发改委发文规定淘汰全部2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。翌年,淘汰标准提高至300立方米 ,随后又在金融危机后升至400立方米 。

但是 ,地方利益与钢铁企业求生的意愿不谋而合,一批以“品种调整”、“技改”为名的产能扩张新项目不断上马,致使行业陷入越淘越多的怪圈。

《调查报告》显示,79%的受访者认为提高产业集中度被赋予了太多期望 ,兼并重组在淘汰落后和避免无序竞争两个方面贡献有限。

业内对主管部门过于重视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也有质疑之声。对此,李新创表示,内陆地区的产能规模让行业布局调整陷入困境。

由于这些地区产能庞大并有继续扩张的冲动,因此武钢防城港 、宝钢湛江项目陷入停滞状态。“现在内地在建钢铁项目还有5000多万吨。”李称。

近年来,中国钢铁工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建立过剩产能的退出机制,但在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并无完善的情况下 ,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于严格执行节能、土地 、环保等法律法规的不作为,致使中央政府的努力收效甚微 。

“目前行业转型面临诸多挑战,企业效益普遍不好,继续增加钢铁行业的投资显然不是慎重的选择 。”李新创警告说 。





XML地图